《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书笔记

cover

简介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作者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作者的其他著作有《创新者的窘境》等7本畅销书。

作者目前在哈佛商学院任教授,教授管理方面课程,曾任职于波士顿顾问公司。

之所以介绍作者的其他著作和工作,是因为本书的观点大部分来源于作者的企业管理经验。作者在书中阐述的显著方式,是把人生规划,和企业管理进行类比,通过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决策等事件的分析,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分享了他对人生价值、规划和管理的见解和建议。

下面开始摘录一些书中的文字,以及我再阅读过程中的感受。

小标题大体体现了本书的结构,但是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引用样式的文字,便是作者的原文,有些涉及上下文的内容,括号内做了解释。

“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

作者在序言中介绍了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发现身边的同学、朋友,有些获得了大众认同的”成功“,获得了物质满足或者身居高位,但是并没有幸福的生活;有的甚至被关进监狱。通过书中介绍的观点,作者希望能帮助到读者,通过帮助读者思考,进而让读者能找到人生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行。

”追求幸福“这个话题已经被无数畅销书从各个不同侧面讨论。而作者在进入正文前便首先指出了本书的不同之处:(本书将)告诉你“如何思考”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你“思考什么”的答案。

本书会围绕事业、家庭、人生三个方面讲解该如何“确定衡量人生的方法”,所以书中并没有告诉读者你该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而是帮助读者思考,你要如何找到这个方法,并用其衡量自己的人生。

是的,“衡量”很简单,难的是如何制定衡量的标准。

事业

作者通过三个方面说明如何找到衡量事业成功的方法,分别是:激励因素、计划与偶然、资源配置。分别对应前三章内容。

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还没找到这种工作,那就继续找。不要将就,要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史蒂夫·乔布斯

激励因素

当我们选择一项工作时,考虑的因素会有很多,作者把这些因素分成两类: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 基础因素:工资、公司制度、文化等。
  • 动力因素:成就感、成长、责任等。

很明显,如果要找到职业幸福,我们应该追求动力因素。但是支撑这个结论的逻辑是什么呢?这两种因素的区别在于,基础因素得到满足并不会让你更加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基础因素得不到满足,会让你讨厌这份工作;相反,如果动力因素得到满足,你会非常热衷于这份工作,但是即便动力因素得不到满足,你也不会讨厌这份工作。

虽然在其他地方也读到过类似的观点,但是作者的分类和描述,确实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动力因素所代表的含义,确实能影响对一份工作的态度。工资满足预期,很开心,但是对于工作本身的喜好,确实不会有什么影响。相反动力因素的满足确实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在我看来,作者提到的动力因素,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衡量的因素,而基础因素更多是从公司、社会等外界环境来考虑的。作者通过这个逻辑强调了一个很“俗”的观点:如果想获得幸福,就要从心出发。

下面是一些摘录:

要找到真正的职业幸福,就要继续寻找你认为有意义的工作机会,从中学到新知识,获得成功和成就,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重点发在努力获得职业成功的有形陷阱里。那更高的薪水,得到更有声望的头衔、有环境更好的办公室,这些都是朋友和家人能够看的见的标志,标志我们职业上“成功”了。

如果你把下一次加薪变成最终让你快乐的原因,那么这就是一种无望的追逐了。

在其他地方看到过一个观点,目前社会上诱惑很多,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欲望很高,追求超过自己能负担的起的物质,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压力很大,甚至很多年轻人抑郁。这个和激励因素有很大关联,如果在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的时候能更多的基于动力因素去考虑,很可能就会避开这个漩涡。

规划与偶然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3个观点:

  1. 一定要制定周密计划(详细的计划)。
  2. 在执行周密计划的时候,要保持对偶然计划的开放心态,接受偶然变化。
  3. 在改变周密计划前,要利用较少的资源小心求证(MVP)。

对我来说,此前的人生很少有进行长期的规划,开始工作的话可能问题不大,但是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这种状态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自己也在尝试寻找方向,规划人生。

这也是最初读到这本书的原因。作者并没有明显强调制定计划的必要性,但是将计划作为了一个前提,反而对我更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我的学生或者其他与我共事的年轻人有多少认为应该制定职业规划,以及未来5年的规划呢?事实上,凡事卓有成就的人都会给自己施加压力这样做。

作者在本章中着重强调了偶然机会的重要性,并告诉读者如何应对偶然的机会。

几乎所有战略都是周密战略和意外机遇结合的产物,关键是要走出去,并行动起来,一直到你明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兴趣和重点放在哪里。当你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应该立即将应急战略转化成周密战略。

(在开始之前),让团队成员迅速以最少的开支证实最关键的假设是有效还是无效。

如果要做出改变,就要先设定一些能帮助改变成功的假定条件,然后再来验证这些条件是否成立。如果条件成立,那么改变就是好的决定。有点像MVP。

资源配置

当制定了计划,执行时如何确定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呢?作者的答案是观察自己的资源配置,看资源都流向了哪里。有点像总结和跟踪,将计划执行成闭环的感觉。列出一些摘录:

创新者普遍存在短期选择和长期选择之间的窘境。

正如安迪-格鲁夫所说:“要了解一个公司的战略,就要看他们真正实施的是什么,而不是看他们说要实施什么。……”

任何一个战略——不论是企业战略还是个人生活战略——都是从数百次日常决定中产生的,它是关于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决定,是关于如何分配人、财、物的决定。生活中的每一个有关如何分配精力和金钱的决定,都表明了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你可以尽情地谈论自己的生活,谈论有什么清晰的目标和战略,但是如果你投入的资源和你的战略方向不一致,这些谈论都毫无意义。如果最终不能有效实施,你的战略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怎样确保实施的战略是你真正想要的呢?那就看看你的资源流向哪里去了。

生活中会做出无数个决定,每个决定看起来很小,但是会影响到时间、经历和金钱的流向,观察如何做决定,资源流向了哪里,就能看到自己是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

家庭

在家庭这一部分,作者花了较大篇幅介绍了如何教育孩子,这个离我确实有点远;另外章节介绍了如何改善和家人、丈夫/妻子之间的关系。个人感受不是很多,暂且记录。

投资家庭

作者通过”好钱和坏钱理论“来引出要把时间多留给家人的观点。

在事业刚起步阶段,你或许还不知道公司策略是否能够成功,你必须耐心等候公司成长,同时把目光放在获利上面。如此一来,就可以用最少的资金找到一个可行的策略,不至于花了很多钱才知道走错了路。在这种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就是“好钱”。

如果投入资金之后,急于看到成长而非获利,则是“坏钱”。

在理解这个理论时我遇到了困难,感觉和后面的一些表达是相悖的。

另一个选择就是把重点放在相反的策略:为了让一项业务越做越大,增长迅速,就对这项业务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并且试图找到怎样让这个项目一直赚钱的方法。这就是摩托罗拉对待铱星系统的做法。历史上有很多试图走这条路而失败了的企业,这条道路几乎是一条无效的“成功捷径”。

作者这里的表达我是很有体会的,我自己包括周围人都有过类似的情况,就比如当你想学习一项新的技术或者方案时,为了能做出一个非常棒的项目,开始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在所谓的基础工作上,反而迟迟不开动,最终不了了之。这就是“坏钱”,投入的精力没有立刻产生效益,反而加大投入,殊不知这些投入最终都会落空。所以更好的做法是在进行一个方向的努力时,要选择能获得收益,并能持续获得收益的策略,达到目标。想起公司新产品的slogan:投资,从赚钱开始。很有道理。

我真的相信与家人、朋友间的关系是人生幸福的最大源泉。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但是就像许多重要投资一样,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需要你不断去关注。在此期间会有两种力量对这种关系产生不利:

首先,你会习惯性地忍不住把资源投资到其他地方——投资到能够给你带来更快回报的地方。

其次,你的家人、朋友很少有人用最大声音叫你去关注他们——他们爱你,也想支持你的事业。

这两种力量加起来就会让你忽视了世界上你最在乎的人。

好钱和坏钱理论解释了这个现象:要建立和谐满意的关系就得从一开始做起。

这里就是我产生疑惑的地方,看起来是和上面的表达是相反的观点。再读的时候,感觉作者想表达:对于家庭,我们应该增加投入(交流)的频率,而不是等到发生某些事情的时候再预期家庭能带来更大的回报。

需求理论

我们总是考虑自己需要什么,而没有考虑对他人而言什么是重要的。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对于改善你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之所以要购买产品和服务,是因为我们其实需要购买产品来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每个成功的产品或服务,不论明确的还是暗含的,都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而设的。设法解决消费者某个面对的问题,帮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是一种购买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机制在起作用,因此要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

如果你能够明白自己被雇用来做什么工作,不论是在专业上还是个人生活上,回报都将是巨大的。

站在对方(公司、家人、消费者)的立场,体会他们的需求,并努力满对方的需求。是作者在本章给出的第一个建议。另一个是,要付出、要行动。

我们都希望成为对别人有价值的人,但是往往忘了,我们最爱的家人,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他们希望我们给家人带来什么。对家庭的付出,恰恰是拥有家庭幸福的方法。

这个原则——做出牺牲(付出)能使承诺的关系更牢固——不仅对婚姻有作用,也同样适用于家人、密友、组织,甚至文化和国家。

希望你爱的人过得幸福,这是自然的事情,但往往难就难在我们不知道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要了解对你最在乎的人而言什么东西最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从“需要完成的工作”角度去考虑,它能使你发展出真正的同情。问问自己:“我的伴侣最需要我做的是什么?”这会给你提供从正确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当你从这种角度处理人际关系时,答案会更清晰,比只是推测怎么做才对要清晰得多。

对于伴侣需要你做的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是要去做那项工作。要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进去,并且愿意先放开自己的想法,专注于做让另一半幸福的事。我们也不应该害怕孩子和伴侣为别人做这些事。你可能会认为这种方法在现实中会导致抱怨,因为显然一个人会为另一个人放弃了一些东西,但我发现这样做恰恰相反,因为为值得的东西做牺牲,你会变得更加投入。

子女教育

作者花费三章的篇幅介绍子女教育方面的心得。但是除了子女教育,作者在这一部分关于能力的阐述和分享,也值得我们学习。

你需要了解什么是能力,哪个对你的未来而言更关键,知道哪个应该自己保留,哪个不太重要。

资源、应用流程以及组织行为优先顺序是决定一家企业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的三大能力。

作者将能力划分为三部分:资源、应用流程、组织行为优先顺序。后两个看起来比较难懂。作者后面做出了解释:应用流程就是利用资源的方式,组织行为优先顺序就是价值取向,就是将资源用到什么地方的判断。

“资源”是指孩子得到的或者获取的经济和物质资源,他的时间和经历,他的知识、天分、人际关系以及过去学到的经验。

第二个决定孩子能力的因素是“应用流程”,“应用流程”是指孩子们的思考方式,如何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各种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等。

最后一项是孩子的个人“价值取向”。它与我们所说的人生中的选择倾向没有很大差别,包括学校、运动、家庭、工作以及信仰等。

“资源”是他所利用的东西,“应用流程”是他做事的方式,“价值取向”则是他做某件事的动机。

所以资源、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成为对一家企业、一个人能力的描述。

资源

关于能力,作者强调不要把孩子的生活、教育、经历完全交给其他人或者社会来包办,要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属于自己的经历。作者举例他在小的时候因为母亲没有经历照顾他,让他自己缝补衣服的故事。类似的这些小事的经历,帮助作者建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和自豪感。

尽管这些都是非常小的事,但对我来说很重要。它们教会我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都应该靠自己来解决问题,它们给了我解决问题的自信,它们还让我体验到了完成这些事情时的自豪。

除了帮孩子生活,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生活中由孩子真正参与的精力,才是他们的财富。

当你发现自己正在为孩子提供越来越多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参与进去的经历时,你并没有在训练他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应用能力;如果你把孩子交给别人来提供所有的经验,这其实是将自己的责任外包,实际上你失去了将孩子培养为受人尊重和赞扬的人的宝贵机会。

作者还给出了大胆的提问:当父母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外包“给学校和社会,这个孩子,还是他们的吗?

目前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熊孩子“,很多服务将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和不好的品行归罪与社会的引导,但缺不从自身的家庭教育找原因。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总会有一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好有坏,而这才是社会真是的样子,孩子的经历,和从经历中得到的收获和判断,这些并不是社会的责任,而是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

经验学校

他认为管理能力是在生活中培养和塑造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次领导项目的失败、一次新领域的任务,都是经验学校的“课程”。领导者具有或者缺乏的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上过或者没上过的“课程”。

作者在经验学校这一篇中介绍了经验的重要性,和前文有一些重复。主要是强调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朝目标努力,不要担心失败。即便失败了,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经验。越是伟大的目标,失败越是不可避免。

如果你想到孩子要取得成功所需要的课程,并教他们从中学到正确的经验,那么你所做的事就与诺兰·阿奇博尔德一样。鼓励孩子们为高目标奋斗,如果他们没有取得成功,那么你需要帮助他们学习正确的经验:当你要追求的是伟大的目标时,有时不能实现是不可避免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奖励都是为父母得的,从奖牌和丝带的累积中得到最多东西的正是父母,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祝贺他们确实感觉要比在失败时安慰他们好得多。实际上,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以自己的介入来确保孩子们总能取得成功是一件诱人的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呢?

在设立目标时,并不要局限于考试成绩、比赛名次这些表面的”成就“,而要关注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家长希望孩子能取的好成绩,好名次,这没有问题,但是更应该关注孩子在努力过程中的所获得的收获和经验。

价值取向

我们的孩子品行端正,并且崇拜、尊重我们。孩子们长大后,即使不在身边,也会让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

价值取向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让他们在独立处理生活时,也能达到符合父母认同的标准。同样,作者用公司文化类比于家庭文化和价值取向:

文化,是人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以来被大家所沿用并且一直行之有效,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要以另一种方式去做事。特定文化一经形成,人们就自动地去做要取得成功需要做的事。

问题出现时,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重要的,用前面有关能力的章节的话来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对公司价值取向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去实践这一价值取向。

关于文化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作者所分享的营造价值文化的方法,其实看起来也没有很新颖,其实难的就是真正做到。

如果你希望为家庭营造崇尚善良的家庭文化,那么当你的孩子第一次遇到需要选择是否以善良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你就应该引导他们选择这一方式,并且帮助他们认识到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孩子们没有选择以善良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你应该把他们叫过来,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应该选择以不善良的方式解决问题。

坚守

老话讲: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指犯了一次错之后,还会犯第二次,第三次。作者在最后一部分,分享了坚守的重要性。

大多时候,犯一次小错误的成本是很低的,很多人因为觉得成本低,所以并不理会一次犯错带来的后果。作者称其为”边缘思维“,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

这就是大多数情况下边缘思维发挥作用的过程,因为边缘思维而做出错误决定导致的失败往往在最后时刻出现,所以无论是否愿意,我们要为错误决定付出的都是完全成本的代价,而不是边际成本。

边缘思维就会导致思考问题是只考虑当下,带有非常强的局限性。殊不知在这样的思维下,人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在缓坡上走向地狱。最终,将付出远超过能负担的起的代价。

亨利·福特说的那样:“如果你需要一台机器,但是你不愿意购买它,那么最终你会发现,你付了足以购买它的钱却没有拥有它。”

作者提到的另一个观点,也很有意思。细想想,也确实如此。

100%的坚持要比98%的坚持更容易实现。

当没有犯错的时候,坚守100%没有越界的成果,比犯一两次错之后再来坚持,要容易的多。

结语

在本书结尾,作者分享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可以作为本书的总结:如何确立人生目标的方法。

真正理解人生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未来的“画像”、认同感以及标尺,是我所知道的确定目标并在此目标下生活的最可靠途径。

最后,请记住: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我花了几年时间才最终确定我的人生目标,但这是值得的。

总结

作者写了很多本畅销书,本书也难逃畅销书的”模式“。成功很有吸引力,所以成功学也是畅销书扎堆的话题。本书中,作者通过类比公司的管理和经营遇到的问题,帮助读者将公司战略的经验和理论,应用到事业和家庭中,最终通过实践这些理论,获得人生的幸福。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激励因素、需求理论、能力的三个方面和最后的坚守。事实上,成年之后,事业就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成就感、幸福感,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事业上的成功。而选择合适的事业,符合人生目标,就尤为重要。

对我来说,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确立人生目标的另一个思考角度。作者也提到,确立人生目标是一个过程,读到这里也让我的压力少了一些。

用最小的代价尝试更多的可能,当机会到来的时候能使用动力因素来判断,提高自己对其他人的价值,坚持下去。我相信,所谓的成功,真的是只个过程。

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